武进士武举
公元1177年,朝廷颁布《武举绝伦并从法》,鼓励武进士从军。公元1199年,朝廷命令各州学设立武士斋舍,选官教习。公元1203年,金朝开始设立武举取士。公元1368年,明太祖下令设文、武科取士,设立武举。公元1387年,礼部奏立武学,朱元璋反对析文武为二途,武学被罢。
清代武举制度精简版: 清代武举制度在重视程度上超越了明代,武官多由行伍出身或世袭,科举成为补充形式。熊廷弼是罕见的文武全才,先中武乡试第一,后转文登进士,其成就独一无二。殿试分三等,一甲为前三名,头名即武状元,其余为榜眼、探花。
武举主要选拔将才,与文举比较,其重要性不及文举,武举出身的地位也不及文举的进士。历史上的武举开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,公元702年,由兵部主持武举考试,考试科目有马射、步射、平射、马枪、负重摔跤等。宋代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,还要考问军事策略,比如孙吴兵法(孙子、吴起)等。
武进士是什么身份?武进士是明清时武举殿试及第者之称。以清代为例,在乡试文科举行之后的两个月,即于同年十月开武科乡试。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,接着往下看吧~其内容分内、外两场。外场试学射、步射、技勇等,内场默写武经。在实施过程中是以外场为主。
文章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腾飞百科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